信息來源:廈門晚報 時間:2021-05-17 16:14:00
■曲藝講座
■戲劇講座
■文學講座
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 龔小莞 通訊員 宗芊慧 柴婷 黃燕玲)上周,廈門文藝大講堂舉辦三場講座,由廈門市文聯主辦,廈門晚報社聯辦。
13日下午,戲劇講座《歌仔戲表演中形體的動率和韻律》在薛嶺龍源宮舉辦,由市劇協承辦。廈門藝術學校戲曲表演專業教師陳艷秋現場教授民間劇團的抖袖組合、流動圓場表演組合。她指出,形體一舉一動都與氣息(韻律)有關,無氣則無力。喜、怒、哀、驚等姿態,以及騎馬、乘船、登山、騰云駕霧、打陣斗法等活動,都要由身段表現出來,若無足夠的氣息支持,是完不成任務的。
15日下午,文學講座《內心聯覺與詩意歌唱》在洛可可藝術琴行音樂廳舉辦,由市音協承辦,廈門洛可可藝術琴行協辦。任職于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聲樂教研室的張宇恒副教授采用一對一授課的方式,引導學員理解歌唱聯覺如何作用于歌唱技術與藝術表達,激發歌唱者的想象力。學員在演唱藝術歌曲《故園戀》時,張宇恒首先引導學員發聲,讓學生運用想象力調整好歌唱的氣息位置,更好的氣息支持能讓歌唱者具有更強的歌唱能力。調整好歌唱狀態之后,她分析歌曲的樂句、結構、語言,以及對歌曲所表達的主題——鄉愁展開聯覺,喚起學員心中對于故鄉及親人思戀的真實情感。學員因為沉浸在真實的感情中,在歌唱及表演中更富激情更積極,觀眾也獲得良好的藝術審美感受。
16日上午,曲藝講座《講古:鼓浪嶼的紅色故事》在鼓浪嶼鼓新路紫禁書院舉辦,由市曲協承辦,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協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講古的廈門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志勇除了原味呈現講古藝術外,還以鼓浪嶼講古文化的歷史發展為切入點,與聽眾分享島上的紅色故事,共憶鼓浪嶼的革命崢嶸歲月。